金融系举办第二届“海峡两岸金融改革和银行制度”学术研讨会-厦门大学金融系

金融系举办第二届“海峡两岸金融改革和银行制度”学术研讨会

    1月17日上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金融改革和银行制度”学术研讨会在经济楼N302正式开幕。继首届“海峡两岸金融改革和银行制度”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2月圆满召开后,第二届研讨会又一次在美丽的厦门大学举办。来自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中南大学、东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以及台湾大学、逢甲大学、铭传大学等海峡两岸知名高校金融类专业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最新的研究成果。“海峡两岸金融改革和银行制度”学术研讨会由台湾大学金融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厦门大学金融系兼职教授沈中华倡议发起,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承办,旨在从专业角度对海峡两岸的经济深化合作,特别是两岸金融改革和银行制度研究的前沿进行深入探讨。此次会议从众多投稿论文中筛选出13篇优秀论文,邀请论文作者和海峡两岸知名高校金融类专家学者到会发言,分享大家对金融改革和银行制度的最新研究成果。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校外专家学者有:中南大学金融系主任邓超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院长贺学会教授、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李建军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刘莉亚教授、东南大学金融系主任刘晓星教授、铭传大学财金系主任卢阳正教授、武汉大学金融系主任彭红枫教授,台湾大学金融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沈中华,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教授、中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王宗润教授、逢甲大学财金系张仓耀教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系主任周开国教授。
    研讨会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郭晔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帷幕,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朱孟楠教授、厦门大学金融学国家重点学科总带头人张亦春教授,以及沈中华教授分别作了开幕致辞。随后会议进入分组发言环节,共分为六组。
    第一组发言人畅谈了银行风险承担、外资银行进入的话题。中南大学邓超教授分析了非利息收入等多元化收入对不同所有权性质的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武汉大学彭红枫教授对比分析了外资银行几种不同进入方式对我国银行信贷市场的不同影响;台湾大学沈中华教授的论文讨论了一个有趣且发人深思的话题:银行为什么不在危机时低价并购其他困难的银行。
    第二组发言人讨论了银行竞争、信息披露和媒体与资本市场的相关话题。铭传大学卢阳正教授就媒体自由度高低是否造成资本市场行为差异和股价波动差异进行了分析;中南大学王宗润教授研究了在中国商业银行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银行信息披露行为与风险承担行为;厦门大学博士生赵静从影子银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银行竞争状况和银行风险;中山大学周开国教授通过分析媒体、食品安全事件和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波动得出媒体监督过程中存在的竞争效应和传染效应,两种效应对事件公司股价有不同的影响。
    第三组发言人从资本市场价格波动角度分析了银行风险和我国上市银行效率。南开大学田利辉教授从资本市场和利率风险视角分析了我国上市银行的相关问题;中南大学危平副教授实证研究了金融集团的组织复杂性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相关问题;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邹静使用了SVAR模型,分析了政府干预和资产价格波动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第四组发言人汇报了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的相关研究。中央财经大学李建军教授用省际数据详细解释了金融排斥和普惠金融创新的概念和意义;东南大学刘晓星教授从信息技术角度研究了大数据对互联网金融与风险管理的作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讲师张雄博士研究了金融深化和借贷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五组发言人从货币政策角度研究了宏观经济问题。厦门大学博士生蔡群起通过选取中国数量型货币政策指标,研究分析了其对宏观经济的效应和相关反应函数;逢甲大学吴志哲博士用滚动窗口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分析了台湾出口和GDP的交互关系;东南大学博士生张旭从利率期限结构视角,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第六组发言人进一步讨论了银行风险承担。中山大学硕士生邓月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其风险承担行为存在差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贺学会教授分享了其对上海自贸区金融分账核算业务的研究看法;厦门大学博士生刘忠璐通过对比巴塞尔II和巴塞尔III,从银行监管角度,分析了银行经营能力和银行风险承担行为。
    最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许文彬教授作了闭幕总结。
    福建自贸区是国家新的战略规划,在此政策驱动下,两岸的经济往来和金融合作将会更进一步,银行制度和金融改革问题的研究也将成为有利于两岸发展的重要课题。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今后将继续举办“海峡两岸金融改革和银行制度”学术研讨会,为两岸金融学的研究和交流提供一个常规化的平台。

 (金融系 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