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9日,第四届保险与再保险论坛在厦门大学经济楼举行。论坛聚焦“AI时代与保险市场创新”主题,6位主旨演讲嘉宾、近200位来自各大高校、保险与再保险行业头部公司、政府监管机构及行业协会代表参会。

除主旨演讲外,本届论坛还包含8场平行分论坛、4组学生保险产品设计暨案例分析大赛、1场保险学教材修订研讨会、1场“十五五”保险精算学科建设论坛及1场中国保险学会教育专委会会议。
论坛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院与君龙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承办,厦门大学金融文化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再保险创新研究中心协办,《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中国经济问题》为本次会议提供学术支持。
8日上午,开幕式在厦门大学金融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赵正堂的主持下于经济楼N402报告厅举行。
开幕式上,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周颖刚教授首先致欢迎词。他简要介绍了厦大经济学科“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回顾了厦大经济学科与君龙人寿自2015年以来的合作历程,并指出本次论坛共收到75篇论文和56部学生作品投稿,反映了学界、业界对AI+保险议题的高度关注。
君龙人寿总经理廖明宏详细阐述了公司以 “产品 + 服务 + 渠道数字化” 为核心的三大战略方向,并重点分享了两大实践路径:一方面,针对 “一老一小” 重点客群开展差异化产品创新,精准匹配特定人群保障需求;另一方面,依托人工智能与云服务,持续推进内部运营与客户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以技术赋能提升保险服务效率与体验。
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邱嘉平教授首先真挚表达了作为校友对母校的深厚情谊,随后详细介绍了学院在推动临港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实践与进展。在分享尾声,他还正式发出邀请,期待论坛能于明年继续在上海临港举办。
开幕式后,六位学界与业界的权威嘉宾带来了精彩的主旨演讲。该环节由厦门大学经济学科方匡南教授、黄娟娟副教授主持。
卓志
西南财经大学原校长、教授
演讲主题:保险科技与保险数智化转型
卓志教授从思想史高度系统阐释了保险与科技的深层关联。他提出,保险的发展史,本身也是一部保险科技发展史。他回溯历史脉络时指出:从17世纪统计学产生催生现代精算科学,到20世纪管理学完善公司治理,再到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乃至当今的AI技术,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推动保险朝着更科学、更理性、更文明的方向持续迈进。随后对保险与科技以及保险科技的属性做了深刻剖析,并指出保险要随科技发展,重点关注其科学或知识创新,人工智能等技术作为工具与方法,要合理运用,并从保险科技这两维度去融合,形成保险+科技,科技+保险的整合理论和机制。在保险科技推动下,保险必须从行业与教育等全方位做数字化转型。针对当前行业动态,卓志教授指出:尽管业界对 AI 在保险领域的应用热情高涨,但高校及科研工作者的独特优势与核心责任,更在于关注其背后的科学问题和底层逻辑,进行知识创新和方向性指引。
黄志强
中国保险学会秘书长
演讲主题:做好真实世界中的保险领域研究
黄志强秘书长结合自身经历,呼吁保险研究应深入真实世界。他强调,必须厘清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并通过“丙类药品目录”“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困境”等案例,指出商业保险多依附于政府公共业务支撑,难以实现独立发展。因此,研究应关注人口周期、疾病谱变化及监管政策调整对行业的实际影响。他强调,保险研究应回归基本原理——通过平滑财务结果创造价值,并思考如何将保险纳入标准金融资产配置模型。好的研究应从保险原理、监管互动及社会互动中选题,解决真实问题。
连锦泉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演讲主题:智能社会下的非寿险业范式跃迁
连锦泉指出,智能社会的发展对非寿险业带来根本性挑战。他认为,保险本身只是风险管理体系中的一小部分,而智能社会中的6A技术集群(AI、算法、大数据等)催生了新经济形态,既带来新需求,也产生新危机。为此,他呼吁非寿险业必须进行“范式跃迁”:从损失补偿提供者转向风险解决方案服务商,从风险等量管理转向风险减量管理。他强调,这一转型本质上是价值链的扩大,业界、学界应携手推动保险理论体系与时俱进,以更好适配智能社会下的行业发展需求。
赵利强
慕尼黑再保险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
演讲主题:AI在保险两核中的应用
赵利强聚焦AI在核保与核赔中的应用,指出市场调研显示AI在核保中应用率超80%,高于理赔环节约 60% 的水平。他坦言,当前生成式AI存在“幻觉”和输出不稳定等局限,建议项目开发应采取“小步快跑”策略。他认为,AI当前的最佳定位是“副驾驶”,作为工具赋能员工而非取代人工。随后,他举例展示了慕尼黑再保险开发的理赔辅助系统,该系统可借助AI快速解读数百页病历资料、提炼总结关键信息并提供参考建议。
唐琭
瑞士再保险北京分公司高级副总裁
演讲主题:AI赋能运营数智化再保险的初探与思考
唐琭从宏观视角系统梳理了AI在寿险领域的应用路径,指出寿险科技的演进历经三大阶段——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基于大数据的机器学习、生成式AI,且三者是共存互补关系。他进一步引用高德纳技术成熟度曲线,提醒业界当前AI仍处“期望膨胀期”,需理性看待技术的潜力与边界,避免陷入盲目追逐热点的误区。随后,他提出核保中AI应用的三类路径:增强型、效率型与革新型,并强调金融行业应发展“负责任的AI”,严格遵循公平、透明、可解释等原则,AI转型应回归风险经营本质,战略上重视,战术上聚焦痛点、逐个击破。
黄翀
君龙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总经理
演讲主题:君龙战略与AI实践运用
黄翀介绍了君龙人寿作为“小而美”险企,如何将AI与公司战略、文化深度融合。公司以“六立文化”指导AI实践:以坦诚之心面对技术局限,以进取之志聚焦肺结节、慢病等细分领域创新,以专业之本与厦大共建实验室,将医学洞察转化为核保与定价能力。针对中小险企的AI转型,他总结了坚持实用优先、坚持开放协同、坚持循序渐进等三条务实原则,并呼吁在行业层面搭建共享平台,降低中小险企的技术应用门槛,帮助其集中有限资源在细分场景深耕创新,真正实现 “小而美” 的差异化价值。
8日上午,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林宝清教授主持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保险学》教材修订研讨会于经济楼N501举行。与会人员就构建中国保险学自主体系、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紧扣“五篇大文章”、吸纳保险文化与伦理内容、融入AI等时代趋势性内容与思政元素、进一步反映行业最新实践、增加新兴风险部分、推动数字教材建设等等方面给出了宝贵建议。
8日中午,在现场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再保险数智联盟正式启动。慕尼黑再保险北京分公司、瑞士再保险北京分公司、前海再保险、人保财险厦门分公司、太平洋财险厦门分公司、太平财险厦门分公司、大家财险、富邦财险等八家单位参与启动仪式。

8日下午,中国保险学会教育专委会第二次会议在经济楼N501举行。会议由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中国精算研究院院长周桦教授主持,与会企业嘉宾围绕“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交流。
君龙人寿分享了健康险业务发展、人群细分及互联网渠道实践;泰康人寿阐述了长寿时代下的“保险+医养”方案,提出金三角服务模型及医养融合体系;前海再保险从产业、供给、运营和生态多维度分析行业挑战,并提出以产品创新、科技赋能推动直保与再保合作;人保财险介绍了健康险与惠民保销售情况,强调构建“1+3+N”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并探讨团险形式与政企协同的未来路径。此后,专委会委员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讨论。
在8个平行分论坛中,共有36位与会学者与行业专家围绕“AI、(再)保险市场创新与风险管理”“AI、科技保险与创新”“养老与健康保险”“公司治理、法律责任与保险市场行为”等前沿议题报告了最新研究成果,并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24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报告点评。
9日上午,会议举办“十五五”保险精算学科建设论坛,旨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论坛设有两大主题:“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保险体系”与“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培育中国特色保险文化”。来自西南财经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山东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青岛大学、武汉大学、福建保险学会等高校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保险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治理、对外开放,中国特色保险的具体体现,建设信用文化、清廉文化、合规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为“十五五”期间保险精算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该环节由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副院长张宁教授、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保险与风险减量分会副理事长周文杰分别主持。
本届论坛设置全国大学生保险产品设计暨案例分析大赛环节,共收到56部学生作品投稿。通过激烈角逐,最终19部作品入围并进行现场答辩。
大赛于9日上午在经济楼N402举行颁奖仪式,其中一等奖2部、二等奖5部、三等奖12部,颁奖嘉宾为获奖学生团队颁发证书。该环节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梅小玲副教授主持。
颁奖仪式后,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作为2026年保险与再保险论坛的承办方致辞:期待各位嘉宾于明年相聚于滴水湖畔,共续保险与再保险论坛的辉煌。至此,第四届保险与再保险论坛圆满落下帷幕。